从减排的有效场景来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都热衷于绿色出行的转化。无疑,这是一种高频发生的行动,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公众参与度。但论个人碳账户,必有绿色出行,是否是设计思路狭隘的一种表现呢?


    实际上,更多的情景应被纳入减排“名单”。今天,随着物流的便捷和网购的发达,货通天下已不是昔日的梦想。动一动手指,点一下鼠标,24 小时不打烊的网店就在身边。包邮,七天无理由退款,为感性消费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买了不用、重复购买、重复退货、过度包装等行为频频发生,已引发很多不必要的碳排放。因此,考虑必要衣食住行领域减量的同时,也应该考虑消除重复浪费带来的碳减排。



    “一年不买东西”、“物尽所用”、“少买一件快递”、“光盘行动”、“少订一次外卖”、“适度包装”等都应被视作一种有效情景在特定人群中尝试。也许这不仅是一种更为减碳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更为自在的生活方式。



个人碳账户未来发展建议相关文章:


我国个人碳账户未来发展模式建议
个人碳账户潜在出口建议
个人碳账户有效场景建议 

什么是碳普惠制度?它是怎样运行的?

什么是个人碳交易?个人怎样参与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