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在亚洲另一端的韩国,也推行过类似的制度。2009年,韩国开始实施碳积分制度,以家庭、商业设施、公共机构等单位 2007-2008 年的平均能源使用量为基准,根据水、电、天然气等温室气体减排率,当节约 10%以上的水、电和天然气时,参与方可获得相当于 7 万韩币的积分。




积分可用于购买绿色产品、交通卡充值,并在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享受打折服务,也可直接返现或领取购物券、垃圾袋、交通卡,还可用来抵消地方税等。由于形式多样,活动得到了民众热烈的响应。2009 年到 2012 年间,韩国 17 个城市的约 291 万个家庭参与了此活动,共计减排 50.7 万吨温室气体25。


2011 年,韩国环境部为鼓励社会公众践行绿色低碳行为、扩展绿色消费市场,建立了绿色信用卡体系。举例来说,当市民用绿色信用卡乘坐公交车(10%-20%的绿色积分),或者购买经过认证的绿色产品(1%-24%的绿色积分)时,都能获得低碳积分。这些低碳积分由财政出资,通过兑换现金、抵扣绿色产品费用、发放公共设施消费券、支付公共交通费用、支付地方税及捐款等多种形式,回馈给大众。


除了全国推广的绿色信用卡以外,首尔市还推出了“减排积分制度(Eco mileage)”。该制度是依托家庭和楼宇的电力、上下水、城市煤气、地区取暖的节约量换取交通充值卡等奖励为载体的节能项目,曾获得 2013 年度联合国公共行政奖。


日本和韩国不约而同的在 2010 年前后出台了与公众相关的低碳实践,一方面是因为《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临近结束,各国均承受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压力,有提高国家自主贡献的雄心。另一方面是因为两国均是资源能源稀缺性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他们都意识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了。无视资源和环境的冲突,将会产生更高的治理成本。同时,资源能源的对外依赖也将造成更多的安全隐患问题。


从模式上来说,两国的实践本质上均为 ER 型个人碳账户的类型,均未打破“积分换商品”的模式。另外,缺乏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也是造成相关“绿色积分制度”难以持久的根本原因。


国外开展人碳账户相关文章:


日本推出“环保积分制度”
韩国推行碳积分制度

DO黑卡运作方法
DO黑卡个人碳账户运行不足之处

芬兰成立世界首个“个人碳交易市场”
英国推出了个人碳排放跟踪系统
美国上线Joro APP 管理个人碳足迹
国外开展多种类型个人碳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