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个人碳账户接入碳交易
从接入交易的角度,北京 MaaS 平台和广东碳普惠虽然不能被认为是直接个人碳减排账户的接入,但是两地分别从个人碳账户打捆减排项目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减排项目的角度为碳交易提供了宝贵经验,可以说是无限接近 ER 型个人碳账户接入碳交易市场的宝贵尝试。
二者表现出了很多共同点。
首先两者能够被纳入所在地试点碳市场,离不开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广东省发改委、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和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分别从方法学制定、管理制度、交易制度等多个维度给予了大力支持。
其次,在接入类型方面,两地都体现了严格筛选的原则。比如广东省的林业碳汇,不仅仅是因为能够实现减排,更重要的是兼顾了精准扶贫。
而北京市的交通碳普惠,则表现出在监测数据方面的优势。不仅活动水平数据能够实现直接连续监测,同时也能够被间接票据或者独立第三方平台数据验证。因为监测数据符合国际碳减排机制下“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核心原则,所以北京 MaaS 平台下的碳普惠量才能被纳入碳市场。
最后,尽管两地允许碳普惠制下减排量的纳入,但是在试点碳市场运行的七年中,不管是已备案的普惠碳减排量,还是实际参与交易,获得减排收益的碳普惠减排量,其数量与碳市场配额的量相比都是微乎其微的。可以说二者都是“示范项目式的存在”,远未普及。
个人碳账户实践总结:
个人碳账户尝试呈多元化
个人碳账户难以“碳联”原因
个人碳账户接入碳交易
个人碳交易计量标准态度难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