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互联网低碳行动中的不足
总的来看,因为超高的人气、关注度和独立的信息源,互联网公司为个人碳账户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就核算数据的准确性而言,中心化核算方法的逻辑已经建立。就碳减排基准线而有,经过几年的运行和成长,个人碳减排和碳资产管理的基准线情景逐渐形成并完善。
就碳减排数据的准确性而言,碳市场实践也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无疑以碳减排进行正向激励实践,促进公众减排意识提升、进行减排教育,互联网公司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当然互联网公司的个人碳账户实践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1 计算方法透明性和数据获取经济性的平衡
就普遍关注的计算方法,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只公开了低碳行为类型对应的碳减排量结果,并没有公开基准线情景设定方法和碳减排量的详细计算公式。一般来说,碳减排量化数据的计算方法是参考清洁发展机制(CDM)和中国自愿减排机制(CCER)基于项目层面的减排方法学原理得到的。具体过程包括,设定基准线情景,设定适宜的减排因子默认值,最后用实际活动水平数据和基准线情景相对照,得出碳减排量数值。
当然站在激励的角度,如果不参与交易,碳减排量数据是否需要精准,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投入产出性价比”过低也会熄灭公益的热情,兼顾计算方法透明性和数据获取经济性的平衡仍然十分重要。
2.活动数据水平的准确性
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运行为个人碳账户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一时间个人碳账户内的减排量能否转化为有效碳资产,接入碳交易成为热门话题。因为个人碳管理产生的碳资产进入碳市场,就需要检验活动数据水平采集的准确性,问题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
(1)数据精度的自我限制
以绿色出行为例,大多数计步软件的计步原理是借助手机内置的振动传感器完成。而振动传感器数据的增加与步行距离和步行速度无关,主要取决于步行加速度。也就是说如果震动频率合适,即使不实际走路,步数还是会增加。这样采集到的活动数据水平,必然影响个人碳账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这种情景下,以个人碳账户为基础开展个人碳交易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2)数据结果的一致性
由于数据的采集方式、排放因子的选取水平,各平台减排量的计算结果仍需要进一步对标。是否存在差距,差距有多大,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3)数据结果的时效性
减排本身具有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准线应不断迭代。目前,各互联网公司基准线如何迭代,是否达到应有效果仍然需要检验。
因为以上三个客观因素的限制,诸多有效减排情景下的碳减排量无法接入碳市场,数据仍需不断迭代。
互联网的发展为大数据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碳市场的发展为个人碳账户的接入提供了可能。降低个人碳资产成本,不断精确碳减排量数据,将成为未来个人碳账户接入碳交易市场的重要前提。
3.用户隐私安全性问题
用户在进入减排界面时可以通过碳减排数值判断公众的消费行为和生活轨迹。这一点,间接泄露了个人用户的隐私。另外,推送功能还会推荐可能认识的好友,同样存在隐私泄露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一点,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数据安全和信息保护应充分被考虑。
值得一提的是,2022 年 11 月,由蚂蚁集团联合北京绿色交易所、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同济大学等三十余家产学研单位共同参与编制的《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个人碳减排激励管理规范》团体标准,由中国节能协会正式发布。该标准提出了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个人碳减排行为量化和激励的基本框架,着重强调了数字化技术的有效使用,平衡了碳减排标准的严性和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并在个人碳减排激励方式的“多元化”上进行开放探索,值得推广和参考借鉴。
互联网行业低碳行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