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银行纷纷试水个人碳账户呢?原因有两个,首先银行原有的成熟的积分账户体系很容易迭代为碳账户体系。其次,银行推出的个人碳账户,多将用户金融服务产生的减排行为与低碳激励相衔接,拓宽了银行自身相关服务场景,是银行之间在双碳目标下抢占赛道的典型竞争策略。





    尽管银行进行了多项 ER 型个人碳账户的实践,不过从实践结果来看,银行个人碳账户形成的碳积分仍然比较有限,银行业在推动个人消费端低碳减排思路上应进一步拓宽。



    同时,受客户群体的限制,金融机构的客户规模多显不足。根据21 世纪经济报道,截至 2021 年 5 月末,衢州全市 26 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开设银行个人碳账户 137 万户,而累计减少的碳排放量只有3129 吨。平均到每个个人碳账户,累计碳减排量约为 22.8 千克。显然,衢州市个人碳账户的活跃度仍然不够。为吸引足够的个人用户,现有的减排情景应进行进一步扩充。


    另外,在账户活跃度和减排情景方面金融机构创新也不够充分。从网络报道来看,衢州模式的减排积分仍然是基于节约纸张、用电用水、绿色出行、购置新能源汽车、可循环利用等传统模式。从减排情景来说,仍然是其它各种模式下的传统减排情景,未能创新。



银行低碳行动相关文章:


日照银行将开通个人碳账户 30 万户
建设银行开展“碳账本”个人金融服务
浦发银行上线绿色低碳专区
中信碳账户年减排量超过 200 万吨

银行纷纷试水个人碳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