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广碳普惠制取得极大成功的同时,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1.普惠配额最佳比例和普惠项目类型


以广东碳市场为例。从 2015 年碳普惠制开始的七年,广东碳市场的配额签发量约为 28 亿吨。与大量发放的配额相比,PHCER 的签发量只有 191.97 万吨,占比仅为 0.06%。这一方面说明,因为碳市场的严肃性,主管机构在 PHCER 签发方面非常谨慎。另一方面也说明,PHCER 的签发与市场意愿相比仍有差距。这一点,也可以从每一 PHCER平均被交易接近三次得到验证。普惠配额是否存在最佳比例,最佳比例多少更加适宜是应该研究的问题。


在 PHCER 签发比例不足的同时,签发项目的类型也比较集中。林业碳汇类项目签发出来的 PHCER 为 177.08 万吨,占所有签发类型比例的高达 92%。这无疑符合广东碳普惠制度设计的初衷,但是普惠项目的趋同化,也限制了用户参与碳市场的可能性。普惠方法学和普惠项目类型的拓展,以及如何拓展,也是碳普惠制顶层设计中应高度关注的问题。




2.申报过程


一般来说,如果想要申请得到 PHCER,项目业主(包括个人、社区、小微企业)至少应完成项目申报和减排量核查两个备案流程。这样的标准两步制备案法是 CDM 和 CCER 项目备案方法的延续,虽然国际和国内实践均已经证明了两步制方法的严谨性,但当减排量微小、项目主体分散时,这将成为个人,甚至是家庭参与碳市场机制的重大阻力。


以中山市麦润标等 10 户居民打捆获得的 51 吨 PHCER 为例,以75 元的碳价来计算(截至完稿时,广东碳市场配额的价格约为 75 元 每吨,PHCER 的价格应低于配额价格。),10 户居民获取的总收益为3825 元,平均每户收益为 382.5 元。因为资料收集、问题整改、设
备维护等,以较低水平估算,假设每户年度付出的人日为四人日。这样平均算下来,每人日的回报将低于 100 元。


同时,两步制申报法专业性很强,过程中聘请专业咨询服务几乎不可避免,这样项目咨询机构也会分走一大部分利润。过程复杂,专业性强,收益不高,这都将成为个人参与碳市场的劝退性因素。资产变现过程能否简化,兑换过程是否必要,能否便民简单,这都是个人减排型碳账户接入碳市场或者实现碳权益应解决的必要问题。


3.减排场景和兑换意愿


虽然各省市的碳普惠均已经认证了多种生活场景减碳量的核算方法,但由于均需实施绑定和兑换动作,公众兑换意愿明显不足。


根据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的消息,截至 2020 年 10 月初,碳普惠平台微信服务号关注人数18.8万人,平台商城累计提供约220种商品,累计发放碳币约 250 万个,累计兑换碳币超过 29 万个17。广东省常住人口 1.26 亿,显然普通公众参与碳普惠的热情还未能有效激发出来。
 

随着新媒体和新兴信息传播途径的增多,公众获取信息的集中度正日益分散。流于“薅羊毛”式的碳减排账户吸引力正在减弱,这也是碳账户研究设计过程中应该规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