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 个人碳账户怎样设立的?
想要清楚的了解个人碳账户相关的知识,就有必要了解个人碳账户设立的方法,这里先来介绍EA 型个人碳账户。
EA 型个人碳账户的设立
EA 型个人碳账户本质上仍然是基于总量控制的碳交易理论,它的设立可以概括为三步,分别是配额分配-追踪排放-实现平衡。三者相辅相成,通过不停的迭代循环,实现个人碳排放的不断降低。
EA 型个人碳账户的设立流程
要想保证 EA 型个人碳账户的有效运行,有三点非常重要,分别是配额分配公平、监测数据准确和保障机制健全。
1 配额分配公平
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个人产生的每一份排放都需要配额去抵扣。因为个人不再无序排放,需要强制付出成本,个人分配到配额的公平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从历史实践来看,配额分配通常有两种方法,历史法和基准法。历史法简单粗暴,可以理解为纵向对比,即和历史的自己作比较,按照个人的历史排放水平核定配额;基准法比较复杂,可以理解为横向对比,即和大家比较,按照集体的平均排放水平核定配额。
二者均有利有弊。历史法简单易实现,但是历史法容易出现“鞭打快牛”的情况,也就是说历史排放水平越低的个人反而越不利。基准法被认为是更为公平的分配方法,但是基准的设立就变得非常复杂。不仅是因为历史数据的难以获得,更是因为不确定性因素会导致配额分配的失灵。比如新冠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大大减少了全社会的出行,但这并不是因为减排的需要,所以难以持久,但却会阶段性影响基准线的设立。
2 监测数据准确
由于个人排放具备“小、散、杂”的特点,排放的监测变得难以实施,自主申报成为监测个人排放的主要手段和常见手段。但自主申报很容易出现漏报的情况,假设汽油消耗是个人排放的监测指标之一,那么来自于其他人代买的汽油就将成为合理泄漏。
除了容易产生泄漏外,个人排放也难以核查。仍然以汽油购置为例,假设每个人的排放数据都需要通过保留第三方的销售凭证(汽油购买记录)来证实,显然个人排放数据的获取成本将大面积增加社会成本。
国际通行的排放数据保障原则为“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缺乏监测和核查的自主申报数据,在全范围覆盖下,对个人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3 保障机制健全
法律依据、总量目标与覆盖范围、MRV(Monitoring、Reporting、Verification)制度、分配方案、登记注册系统、交易制度、履约制度、惩罚制度等保障机制也是 EA 型个人碳账户建立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没有法律依据,则没有实施基础。为什么是这群人,而不是那群人?为什么分配这么多,而不是那么多?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设立总量,还是“自下而上”的方式设立总量,还是二者相结合的方式设立总量?不履约有什么后果?为什么这样惩罚?一系列的问题都可能引发巨大争议。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EA 型个人碳账户的设立必然伴随要解决的核心保障问题。由于法律依据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的层面还非常高。
以上三个核心因素,都是导致国内外 EA 型个人碳账户实践不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