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遵循“人人有为、人人有责、人人有利”的原则,能够将微观主体如小微企业、家庭、个人减少碳排放的行为进行具体的量化核算,且通过积分制度赋予其价值认证,并允许该认证价值在社区生态、碳交易市场流通,因此碳普惠制度迅速在各省市逐渐开展起来。


     武汉市是全国碳配额注册登记系统所在地,上海市是全国碳配额交易系统所在地,有必要对两地开展的碳普惠实践专题论述。

    2016 年 6 月,武汉市“碳宝包 APP”上线。这是一款由武汉市发改委策划组织、碳宝包团队开发和运营,基于“碳币兑换机制”的一次普惠实践。市民关注“碳宝包”微信公众号后,只要选择公交、地铁、公共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就可以兑换碳币。以骑行为例,公众每骑行一公里,就可获得一个碳币,累计一定数量碳币后,就可以在线购买电影票、玩偶或者各类优惠券。虽然是国内开展较早的碳普惠实践,但由于种种原因,2018 年“武汉碳宝包”已停止运营。


    2021 年 9 月,《武汉市推动降碳及发展低碳产业工作方案》发布,方案明确提出将“形成覆盖千万级人群、可持续的碳普惠机制”。


    2022 年 6 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印发《武汉市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行动方案》,作为全国碳配额注册登记系统所在地,武汉在全国碳市场激励下的雄心显而易见,未来武汉在碳普惠领域的实践值得长期关注。




全国各地碳普惠推行相关文章:

广东碳普惠制度和成果
广东碳普惠制推出碳币
深圳碳普惠制作成果
浙江碳普惠设计理念
浙江碳普惠增加“低碳产品消费”场景
武汉碳普惠推行成果
上海碳普惠机制推广进度
全国推广碳普惠活动本质是“积分换权益”
衢州个人碳账户金融模式
衢州市个人碳账户推广成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