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个人碳账户难以“碳联”原因
国内和国外与个人碳账户相关的实践已经开展了很多,但面临的困难也有很多,总的来说个人碳账户,标准难准,碳量难量是最大问题
就确认碳排放量的标准来说,国外核心碳排放的计量标准沿用了GHG Protocol、ISO14064 和 ISO14067 的核算方法,中心思想是一致的。但就排放因子数据库来看,各实践间的数据库并未实现连通,仍存在地区差异。这种差异,会造成不同碳排放或者碳足迹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就确认碳减排量的标准来说,国内国外核心碳减排的计量标准沿用了 CDM 机制方法学的核心思想。但因为各国就碳减排的雄心不同,各国减排情景下基准线水平差异较大,最终会导致减排量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综合来看,不管是碳排放量还是碳减排量,尽管国内国外计算的标准是一致的,但由于各国情况不同现行框架下计算的碳量仍会有很大差异。
除此之外,由于个人碳账户产生的排放量和/或减排量具有“小、微、散”的特点,也导致了监测容易出现偏差,数据难以追踪等特点。这直接限制了个人碳账户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细度,导致个人碳账户大规模的接入碳市场受到限制。
这也是当下个人碳账户“孤岛”发展,难以“碳联”的原因。
个人碳账户实践总结:
个人碳账户尝试呈多元化
个人碳账户难以“碳联”原因
个人碳账户接入碳交易
个人碳交易计量标准态度难统一